聽趙樸初說佛教

發(fā)布時間: 2024-05-27
【字體:

  1994年4月,我和茗山法師陪同趙樸初夫婦視察南京雞鳴寺。雞鳴寺住持尼宗誠老師太熱情接待,請大家在豁蒙樓吃素宴。喝茶聊天時,茗山法師說,現(xiàn)在社會上有些人把佛教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有些人把信仰佛教的人看做是搞迷信活動的落后人群。趙樸老接著說,對佛教有這種不正確的看法,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對佛教缺乏了解,缺少佛教方面的知識,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把民間的一些迷信活動帶到佛教里來。而佛教內(nèi)部也有些人把那些本不屬于佛教的東西作為宗教活動,這就使人產(chǎn)生錯覺。就佛教自身來說,我們要加強正信建設,弘揚正法,正本清源,反對迷信。

  這次談話以后,我又研讀了趙樸老著的《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文集》和他的多次講話,對這個問題進一步加深了認識和了解。宗教與迷信都是以有神論作為其思想基礎的,相信或崇拜某種神或超自然的力量。所以宗教和迷信常常被混為一談。宗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信仰,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宗教實體是聯(lián)系和團結(jié)一部分信仰者進行修學,端正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社會有用的人,為社會服務。而“封建迷信”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巫術之類,如請神降仙、驅(qū)鬼治病、相面揣骨等等。一些神漢、巫婆和迷信職業(yè)者進行的裝神弄鬼、妖言惑眾、騙錢害人的活動,擾亂人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影響社會秩序。因此,合法的宗教受到政府的保護,而“封建迷信”則被政府所禁止和取締。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佛教的本源是無神的。所以趙樸老說“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

佛教否定創(chuàng)造萬物的主宰

  趙樸老說,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他的姓是喬達摩。因為他屬于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趙樸老介紹了釋迦牟尼的出生、成長、出家、成佛、弘法、逝世的情況,說明佛祖是真實的人而不是神。趙樸老說,佛教在創(chuàng)立時期就反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的神權。釋迦牟尼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羅門教的神權,宣布眾生平等,說出“諸法無常”的真理,對當時的社會起了進步作用。趙樸老從佛教的教義上闡述了佛教沒有造物主的依據(jù)。他說:“佛教教義的基本內(nèi)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因諦或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佛教經(jīng)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圣諦(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jù)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薄熬壠稹奔础爸T法因緣而起”。因為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趙樸老說佛不是“神”,僧人也不是神職。

  1965年3月,趙樸初率中國佛教團訪問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tǒng)在雅加達會見了趙樸初。蘇加諾問:“為什么你們佛教徒信無神?”趙樸老說,佛教是否定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主宰的。佛教承認諸法因緣生,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jié)論沒有絕對的一個因。佛教主張任何現(xiàn)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由因生義。蘇加諾問:“佛教很像無神論,但是為什么佛教寺廟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趙樸初說:“佛教并沒有否定婆羅門的神,只是看做是一種眾生,后來有些神被吸收到佛教中成為護法神,這是一方面情況。另一方面,也應該承認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jù)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兇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蘇加諾說:“我現(xiàn)在明白了,你們的佛教是后來才被神化了的。”

  趙樸初所以信仰佛教,就是因為佛教沒有造物主,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一切事物皆有緣起,蘊涵于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之中,佛教不承認第一因,也不主張有最后的果。趙樸老說:“我們講事物的因果,是指在長河中截取一段,這一段有因有果。萬事萬物,無始無終?!?/p>

佛教的緣起觀

  趙樸老認為,辯證法是從釋迦牟尼來的。佛教講緣,緣就是條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條件,都有其成因。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和現(xiàn)象。佛經(jīng)中說緣起有四個重要論點,就是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相續(xù)。所謂無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所謂無我,就是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為獨立的實在自體。所謂無常,就是說一切事物都受到時空條件的制約而變動不居。所謂因果相續(xù),就是說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事物或現(xiàn)象)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xù)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事物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wǎng)絡之中。趙樸老說,佛教講緣起性空。十方緣起又緣起,緣起性空又性空,性空又緣起,緣起又性空。世界萬事萬物,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是相互依存,相互消亡。佛教講無始無終,無始故無第一因,必須眾緣方生,無終絕無獨滅,而眾緣分散。如樹木,生賴眾緣,滅也眾緣,離去眾緣,本無生滅。趙樸老說:“佛種從緣起。我們要重視時節(jié)因緣,所以我們要認識時代;要重視國土因緣,所以我們要報國土恩,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愛護祖國;要重視眾生因緣,所以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薄叭N因緣具足,佛的種子才能得到滋潤發(fā)芽,以至開花結(jié)果。才能使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p>

佛教要堅持正信教育

  趙樸老認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貧苦的人們沒有精神依靠,相信佛教和釋迦牟尼可以拯救他們出苦海,這是佛教被神化的社會基礎。因此,就佛教本身來說,要進一步加強佛教的正信建設。所謂正信,就是對佛教的理論產(chǎn)生了信仰。由于對佛法的理解和研究,對信仰佛教樹立起了正確的信念和信心,即正信。1978年11月19日,趙樸老在鎮(zhèn)江焦山對茗山法師說,要培養(yǎng)佛教青年人才,要使他們懂得愛國守法,要研究佛教,分清什么是正信,什么是迷信。第二天,茗山法師陪同趙樸老夫婦游覽鎮(zhèn)江南郊時,趙樸老又說:“我們要引導信徒們分清什么是正信,什么是迷信。例如無我無常是正信,有我有常是迷信;念佛看經(jīng)是正信,燒紙燒錫箔是迷信。今后燒香、獻花是可以的,但香不宜燒得太多,以防火災。”

  1991年3月,趙樸老在視察深圳弘法寺時進一步對正信和迷信作了闡述:“現(xiàn)在許多人不理解佛教,認為佛教是迷信。其實佛教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一切事物都有發(fā)生、變異、消滅的過程。這個無常的道理是正信。相信有一個常住,不變地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或者叫靈魂)的是迷信。佛教講緣起,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而起。緣起論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緣起論就是說,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和條件。相信緣起論的是正信,相信神創(chuàng)造世界的是迷信。”他還說:“人家為什么說佛教是迷信?這里我們佛教徒也要負一部分責任。群眾的一些迷信活動我們不應該遷就。比方說,算命、卜卦、燒紙人紙馬、甚至燒紙電視機、紙冰箱、拜財神等,這些都是很荒謬的迷信活動。我們佛教徒是不許可的。有些佛教徒不懂這些道理,把舊社會的一些民間習俗帶到佛教里來,我們不要遷就那些本來不是佛教的東西?!壁w樸老曾經(jīng)在佛教協(xié)會會長會議上嚴肅地指出:“現(xiàn)在還有人說佛教是封建迷信。這個問題,我們要自己檢查一下,我們的教義上并沒有什么封建迷信,而是外面的封建迷信的東西影響了我們。我們有的寺廟里燒紙人紙馬、甚至燒紙收音機、電視機之類的東西,這些外面的封建的、民間的習俗玷污了我們佛教?!彼嵝汛蠹遥灰堰@些迷信的東西搞進廟里來。他要求寺廟殿堂、佛像少而精,要古樸、莊嚴、精致,不要貪多、粗制濫造。寺廟要成為“修行養(yǎng)心的凈地”。要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一些講經(jīng)說法活動,弘揚正法,提高信眾素質(zhì)。1981年3月,趙樸老應邀在江蘇省第一屆佛教代表大會上講話中說,佛教講業(yè)力、講緣起,不是靠神為主宰,是無神論。他從因緣說到八正道。八正道就是要佛教徒修正確的思想信仰,行正確的信仰之道,反對迷信,反對邪命生活。

佛教既是信仰也是文化

  1994年,我和茗山法師陪同趙樸老和夫人陳邦織考察南京定山寺遺址時,趙樸老說起毛澤東的警衛(wèi)員李銀橋在他寫的回憶錄中講的故事:毛澤東在延安時,有一次他們出去散步,見到遠處有一座寺廟,毛澤東提出要去看看,李銀橋說:“有什么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泵珴蓶|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嗎?那是名勝古跡,是歷史文化遺產(chǎn)?!彼€說大科學家錢學森和他在全國政協(xié)開會時,多次與他說起宗教是文化。一個是偉大的革命導師,一個是杰出的大科學家,這兩個重要人物都說宗教是文化。趙樸老認為,宗教的“五性”,即群眾性、民族性、長期性、國際性和復雜性,佛教都有。佛教還有豐富的文化,多一個文化性。他說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結(jié)合,發(fā)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jié)合向?qū)W術化方向發(fā)展,對教義越研越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達到高度的繁榮。一方面與中國的精美工藝相結(jié)合而向藝術化方向發(fā)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一方面與中國的人生理想相結(jié)合而向社會化方向發(fā)展,使佛教與中國社會密切聯(lián)系。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千多年的歷史經(jīng)驗證明,佛教在中國大地上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yǎng),沿著人間佛教的方向發(fā)展,取得了極其巨大的成功,在諸多領域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佛教典籍浩瀚。在漢語系佛教中,現(xiàn)存譯典1482部5702卷。藏語系佛教的藏文《甘珠爾》及《丹珠爾》兩部共收譯典5962部,約合梵文300萬頌。傣語系佛教除巴利語原典外,還有傣文譯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大語系的佛教典籍之豐富是驚人的。

  佛教在繪畫藝術方面更是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敦煌壁畫、龍門造像、樂山大佛、雍和宮大佛、扎什倫布寺大佛,布達拉宮等以及遍布全國的寺、塔、石刻,其藝術上的價值已為世界所公認。充分表明佛教繪畫藝術既有高超的藝術手段,又有很高的表現(xiàn)形式。佛經(jīng)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

  在建筑方面,我國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石塔,現(xiàn)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應縣大木塔、福建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的寶貴實物。許多佛教建筑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突出的標志。在一片郁郁蔥蔥之中,掩映著紅墻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筑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chǎn)。

  在音樂方面,公元二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醫(y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和史學、語言學的研究等等。唐代高僧一行創(chuàng)《大衍歷》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yī)書和藥方就有10余種,藏語系佛教史中也有醫(yī)方明之學。佛教的刻經(jīng)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fā)展,至今被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幾乎都是佛教文物。

  趙樸老認為,沒有佛教文化,就藏族、傣族等一些少數(shù)民族來說,就沒有其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趙樸老還說,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指范文瀾)早年曾對佛學文化采取過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tǒng)地鉆研佛經(jīng),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隨著大量佛教著作的翻譯和流傳,佛教經(jīng)典中不少優(yōu)美新詞語豐富了我國文學語言寶庫。趙樸老說,“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我們?nèi)粘A餍械脑S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xiàn)行、剎那、清規(guī)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因此,我們今天在制訂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佛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增上緣”

  趙樸老曾多次明確地指出,佛教能夠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而且一定能夠作出自己的貢獻。1987年11月11日,趙樸老在南京晨光機器廠觀看了香港天壇大佛像后,到棲霞山佛學院對全體師生演講。他說:“佛教講的報恩思想和黨中央提出的‘四有’實際上是一致的。佛教不是有個‘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口號嗎?‘莊嚴國土’就是使得我們的祖國能夠建設得非常之漂亮,非常之美麗?!f嚴’就是美化,凈化,很干凈?!f嚴國土’就要參加祖國的建設,物質(zhì)文明的建設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麡酚星椤褪菫榇蟊娭\利益,為大家的快樂而獻身。這就叫有理想。我們一般講立大志,佛教講發(fā)大心,發(fā)大愿。我們光有理想還不行,要有能力去做,那就要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力量,知識就是力量啊,我們佛教徒應該廣修多聞,不要怕學習上的困難。佛教有句話,難學能學,不僅佛教的教義要學,世間許多學問都要學。唐朝鑒真和尚到日本去,他把建筑、造像、醫(yī)方等很多東西都傳過去了,日本幾十年前在賣漢藥的店里面裝藥的紙袋上還有鑒真和尚的像,中國人對于日本人的恩德,一千幾百年了,人家還記得??傊形幕?,就要學文化,學文化是無止境的。至于有道德,佛教徒當然要講道德,最起碼的是五戒,比丘還有更多的戒,既然發(fā)了心,就要按戒規(guī)去做,舍去世間的貪欲,為偉大的理想奮斗終生。當然還要守紀律。我們作為國家的公民,當然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p>

  1987年,趙樸老在全國第五屆佛教代表會上又說:“佛教教義中建設人間凈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眾生平等的主張;報國家恩、報眾生恩、普渡眾生的愿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和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禁止殺、盜、淫、妄等戒規(guī),以及中國佛教的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都與‘四有’、‘五愛’的要求有相通之處,對我們佛教徒來說是實現(xiàn)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增上緣?!壁w樸老還說,“佛教徒所尋求的境界是無有眾苦,無有恐怖,得大自在,得大安樂的境界,是真正圓滿的和平境界”?!拔覀兎鸾掏揭駣^精神,面向現(xiàn)實,努力克服自身的消極現(xiàn)象,提高思想文化素質(zhì),繼承和發(fā)揚佛教的文化傳統(tǒng),跟上時代潮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四項基本原則對宗教徒的要求和有利于全國的安定團結(jié),積極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p>

  根據(jù)佛教的教義,佛陀屬于眾生,正如花果屬于樹根一樣,沒有樹根就沒有花果,沒有眾生,任何人不能成佛。因此,趙樸老號召佛教徒要把佛教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結(jié)合起來。他說:“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力量是一滴水,只要我們肯把它放在人民的大海中去的話,這滴水是永遠不會干涸的。”

作者: 袁普泉
責任編輯: 張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