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煦良:文理兼攻的翻譯大家
周煦良
今年的8月8日是民進前輩、英國文學翻譯家、作家周煦良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周煦良(1905—1984),安徽至德(今東至)人,歷任暨南大學、四川大學、光華大學、武漢大學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锻鈬軐W社會科學文摘》副總編。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書記,上海文聯(lián)副秘書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周煦良學貫中西、文理兼攻,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作品不僅包括文學,還涉及物理學、邏輯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學科,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周煦良文集》。
周煦良是一名將家國情懷、學術追求與社會責任高度融合的知識分子。學者卞之琳評價周煦良“基本是書生,卻有活動能耐,一貫以行動支持社會、國家進步、正義大業(yè)”。
才情青年熱血張
周煦良出身于至德周家,出自周馥長房長孫這一支。周馥,長子周學海。周學海育有五子八女,其中長子周今覺即是周煦良的父親。
周煦良15歲就讀于上海大同學院中學和大學。他擁護楊杏佛提出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口號,在上海爆發(fā)五卅運動時積極參加。求學期間,周煦良在《民國日報》上發(fā)表過新詩《玩具店門口的窮孩子》,在《時報圖畫周刊》上發(fā)表過多幅攝影作品。
1926年春,周煦良考進光華大學化學系,并在學校中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6年秋,周煦良離滬赴天津依叔父居住。1927年,他南下參加革命,和同學于端午節(jié)后同赴武漢,一個月后,因武漢政府瓦解而返滬。
1928年,周煦良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和文學,業(yè)余時間還繼續(xù)攝影和寫作,1932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回國。
1933年春,周煦良參加蔡廷鍇發(fā)起的“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后流亡香港數(shù)月返滬。
回上海后,周煦良開啟了他的翻譯事業(yè),翻譯了物理學名著《神秘的宇宙》?!稐钫駥巶鳌分杏羞@樣的記述:12歲時,楊振寧閱讀了《神秘的宇宙》,被書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楊振寧所看的就是周煦良1934年出版的譯著。
1934年初,周煦良愛丁堡大學的學長朱光潛在北京組織“讀詩會”。同年下半年,周煦良赴京成為“讀詩會”的??停Y識了沈從文、梁宗岱、卞之琳等大家。受朋友們的影響,周煦良停止了翻譯,開始寫作散文。其中,《論文壇上的惡勢力》批評國民黨御用文學和帝國主義的麻醉文學是文壇上的惡勢力。
之后,周煦良輾轉在暨南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任教。在教書的同時,開展創(chuàng)作與翻譯工作,并參加了老舍在成都成立的文協(xié)分會,指導學生寫作。其間,周煦良鼓勵萍水相逢的巫寧坤報考文科、閱讀英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一步步引導其走上英美文學研究的道路。在赴川途中,周煦良還資助過冼星海。當時,冼星海即將奔赴延安卻囊中羞澀,周煦良立即慷慨解囊。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周煦良遷回揚州舊居。他拒絕了汪偽中央大學的聘請,也不愿在揚州任任何公職,只繭居家中。1942年秋,周煦良赴泰州鄉(xiāng)下的曲塘鎮(zhèn)紫石中學教英語。原來曲塘鎮(zhèn)是“聯(lián)抗”所在地,紫石中學在“聯(lián)抗”支持下,廣聘名師。在那里,周煦良認識了“聯(lián)抗”司令員黃逸峰,還見到赴內(nèi)地就醫(yī)的鄒韜奮。一年后,周煦良因為女兒的出生又回到了揚州。
創(chuàng)辦《新語》斗志昂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才傳到揚州,周煦良就接到了傅雷邀他回滬合編雜志的電報,即刻啟程。重返復蘇后的上海文壇,讓周煦良文思泉涌,他參加了鄭振鐸恢復的文協(xié),發(fā)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群雞》受到了夏丏尊的激賞,《中國政治之路》和《小品兩則》得到了葉圣陶的推介。
周煦良和傅雷于1945年10月創(chuàng)辦了半月刊《新語》?!缎抡Z》撰稿人除傅雷、周煦良外,還有夏丏尊、錢鍾書、楊絳、王辛笛、郭紹虞、馬敘倫、王志稼、李平心、黃宗江、孫大雨等。周煦良在《新語》上發(fā)表的文章包括《鶯花無限》《歐洲往哪里去》《正視物價問題》《內(nèi)戰(zhàn)中我們應有的認識和行動》《戰(zhàn)后英國政治瞻望》等,抒寫家國情懷。
《新語》的創(chuàng)刊與民進的成立不無關聯(lián)。劉哲民曾在《唐弢的民進緣》中寫道:“1945年9月之后,上海雜志界聯(lián)誼會每兩星期在聯(lián)華銀行八仙橋分行會議室開一次會,座談出版情況,溝通消息,交流意見,商量對策。鄭振鐸、馬敘倫、傅雷、唐弢、柯靈等人也經(jīng)常在那里喝茶聊天,漫談時事,商量出版事宜。民主促進會是在這個基礎上成立起來的?!?/p>
《新語》正是其時創(chuàng)刊的,而《新語》的撰稿人如傅雷、周煦良、馬敘倫、李平心等都是民進創(chuàng)始人。1945年12月,在《民主》第十二期上,由馬敘倫牽頭,61人聯(lián)合發(fā)表了《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其中也包括周煦良、傅雷、李平心等。
除傅雷外,周煦良和鄭振鐸往來較多。鄭振鐸業(yè)務秘書謝辰生的口述自傳《謝辰生口述——新中國文物事業(yè)重大決策紀事》中說,“民進在家開會都在那個(指位于東廟弄44號的鄭振鐸故居)小客廳……民進里面我最熟悉的就是周煦良,他是周叔弢的侄子、周學熙的孫子?!?/p>
1947年暑期,因在《反內(nèi)戰(zhàn)宣言》上簽名,并在學校支持學生反內(nèi)戰(zhàn)、反饑餓運動,周煦良被光華大學、新陸師范等四所學校解聘,只好舉家去武漢,在吳宓的引薦下任教武漢大學。1949年2月,因父親去世,周煦良離開武漢回到上海。
1945到1947年,周煦良還翻譯了兩部小說,一部是美國巴馬與威理著科學幻想小說《地球末日記》,由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出版;另一部是美國勞勃特·納珊的愛情小說《珍妮的肖像》,譯稿曾被用來作為他教翻譯課的英漢對照教材,但這部譯著直到1979年才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多崗建功成果碩
上海于1949年5月解放,6月,民進上海市分會正式成立,周煦良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據(jù)周煦良之子啟成回憶:“上海剛解放時,政府還沒有給民進安排房子,那時我家襄陽南路祖宅十分寬敞,有電話,有男仆可服務,一段較短的時間民進就暫時在我家大客廳開會,后來民進有了房子,我家這位男仆就跟去當了正式工作人員?!?/p>
1950年4月,民進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周煦良參加了此次大會并當選為中央理事會理事。
1950年8月、1953年3月,民進上海市分會第二、三次會員大會召開,周煦良當選為常務理事。其間,經(jīng)民進上海市分會第三屆第十四次常務理事會決議,創(chuàng)辦《民進滬訊》,由周煦良擔任主任編輯、陳云濤任副主任編輯?!睹襁M滬訊》在報道會務、交流工作經(jīng)驗和學習心得以及加強會內(nèi)聯(lián)系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6年8月、1958年11月,民進先后召開第二次、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周煦良當選為民進中央委員。1956年,民進上海市分會更名為民進上海市委員會。12月,民進上海市委會選舉產(chǎn)生了第四屆市委會,周煦良當選為副主委。之后一直到去世,周煦良歷任民進上海市委會四至八屆副主委。其間,周煦良擔任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并兼任副秘書長,并當選為上海市一至四屆人大代表。
周煦良始終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jiān)督職能。1956年,在上海市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上,他作了題為《關于代課教師的問題和意見》的發(fā)言。該發(fā)言經(jīng)民進上海市委會整理報民進中央轉教育部。經(jīng)各方努力,最終促成上海千余名中小學代課教師順利轉正;20世紀60年代,上海市政協(xié)的協(xié)商民主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召開了很多專題座談會。其時,周煦良因為一直兼任上海市政協(xié)副秘書長,主持、參加了不少專題座談會,他引導大家不拘形式地自由交談、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同年12月,周煦良在華東七省一市政協(xié)秘書長會議上作了《專題會的一些體驗》的口頭發(fā)言,進行經(jīng)驗介紹。
新中國成立后,周煦良繼續(xù)擔任光華大學英文系主任。1951年秋,光華大學與大夏大學合并,同時調(diào)進圣約翰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成立了華東師范大學。周煦良任華東師范大學外文系第一任系主任。
1952年、1953年,周煦良從英文轉譯了蘇聯(lián)作家的諸多著作,包括《活命的水》《金羊毛的國土》《封鎖期間的列寧格勒》《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短篇小說選》等。由于當時蘇聯(lián)文學作品并不多見,周煦良的譯著一出版便很受歡迎。之后,周煦良出版了東德史梯芬·海姆的《理性的眼睛》(與葉封合譯),獨譯了英國金斯萊的《水孩子》和法國凡爾納的《天邊燈塔》。
1958年秋至1966年4月,周煦良調(diào)到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lián)合會,任《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月刊副主編,主持業(yè)務工作。他發(fā)表了124篇譯文,同時負責其選稿、審稿、譯稿和改稿工作。
1962年后,周煦良兼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書記、上海市文聯(lián)副秘書長、外文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博物館鑒別委員會委員,他還被教育部指定為《外國文學作品選》的主編。其間,周煦良還翻譯出版了高爾斯華綏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福爾賽世家》和鮑山葵的《美學三講》?!陡栙愂兰摇吩侔婧笕脒x“外國文學名著叢書”。
20世紀70年代初,周煦良被任命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情報研究所顧問。當時,我國的翻譯活動幾乎停滯,卻出版過四部科學譯作,其中一部就是周煦良負責校譯的《關于哥白尼和托勒密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重獲新生激情揚
粉碎“四人幫”后,周煦良于1977年當選為上海市第五屆政協(xié)常委,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79年當選為民進中央第六屆常務委員。
1978年,周煦良領銜修改《外國文學作品選》文科教材。他把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以及卡夫卡的《變形記》選入,這在當時需要很大的膽識。據(jù)悉,我國曾先后編選出版了10余套《外國文學作品選》,但由周煦良、朱雯等專家學者編選的4卷本《外國文學作品選》最具有權威性,使用的時間最長。
改革開放之初,西方的各種思想學說、主義流派紛至沓來。周煦良應勢而為,翻譯了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薩特熱”對我國新時期人文思想的變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吳格非考察了1985年以來發(fā)表在國內(nèi)重要學術刊物上的近100篇薩特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周煦良的譯文是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文獻之一。
1980年,周煦良因肺氣腫住進了華東醫(yī)院。住進醫(yī)院時,他身體已很虛弱,后兩年更是眠醒都接著氧氣管。周煦良把病房變成了工作室,寫了十余篇散文、論文,還翻譯了英國小說家毛姆的《刀鋒》,校譯了霍思曼詩集《西羅普郡少年》?!兜朵h》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20世紀外國文學叢書”中的力作。
雖然周煦良一生涉獵廣泛,創(chuàng)作、翻譯的類型多樣,但他的最愛卻是詩歌。1982年《刀鋒》出版后,周煦良將1948年譯完的《西羅普郡少年》從頭到尾校改了一遍,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在收到出版社寄來的詩集后不久,周煦良安詳?shù)馗鎰e了他的事業(yè)和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