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會員風采  >  會員風采

建筑設計要追尋人文價值

——華工教授倪陽獲評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發(fā)布時間:2011-06-13  來源:廣東科技報

放大

縮小

作品有質有量

   作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副總設計師,在2007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競賽的國際招標中,倪陽擔任主創(chuàng)設計的“中國器”方案一舉奪魁。同時,近年來他也主持或參與設計了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廣交會琶洲會展中心、珠江新城西塔、天倫總部辦公樓、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希爾頓酒店、中美二戰(zhàn)友誼公園、保利琶洲國際展覽中心等40多個建筑。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是勘察設計行業(yè)國家級榮譽稱號。業(yè)內公認,這一設計界的國家級榮譽,在硬的指標上,必須要有一個設計項目獲得國家級金獎。在這方面倪陽當之無愧,他設計的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獲得了2006年建設部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2006年度全國優(yōu)秀工程設計金質獎及2009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

   要擔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的名號,自然在設計上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倪陽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是從城市、社會的角度,關注普世的價值,關注人的感受,而不僅僅是自得其樂。

人文氣息中的時代特色

   建筑設計學界對倪陽的評價是設計的作品比較前衛(wèi),強調視覺沖擊力。但與此同時,他設計的整體感也非常強,對建筑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有獨特的看法,擅長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深厚的人文氣息和各地域的地域特色、自然環(huán)境巧妙融為一體。

   在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時,面對中國地大物博、悠久的歷史文化,要通過一個具象的造型來表達的難題,倪陽率領團隊從中國文化意象、中國文物器皿、中國建筑等元素中整體領會,加以提煉,抽象出“中國器”的構思主題,最后確定為“東方之冠”,形成了以“東方之冠、世界舞臺、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傳承開創(chuàng)、鼎盛中華”為理念的定案方案,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

   此外,倪陽在設計中也很注重建筑的空間節(jié)奏,將人的活動和空間布局結合起來,形成情緒上的收放。在200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國際競賽中,他與何鏡堂院士的方案一舉中標。該方案在尊重原有一期建筑的同時,突出遺址主題,營造紀念性氛圍,強調了建筑的節(jié)奏感。

   他還主持了中美二戰(zhàn)友誼公園的設計。該公園作為一個集紀念歷史、促進和平、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推動文化交流為一體的項目,對主題建筑的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設計規(guī)劃中,公園由和平門、中美友誼紀念碑、美國援華作戰(zhàn)暨云南全民抗戰(zhàn)紀念墻以及若干紀念林、紀念館等組成,而紀念林則包括飛虎隊、中國遠征軍、滇緬公路、南洋華僑機工、中印輸油管道、西南聯(lián)大、民族抗日游擊隊等主題,相應的紀念館則散落在這些紀念林中,合理布局,突出了紀念性建筑的時代特征與人文氣息。

從身邊尋找靈感

   建筑設計是一個很考驗體力和腦力的行業(yè),一周七天,倪陽幾乎都呆在辦公室里,而很多設計都是在晚上或者飛機上進行。在業(yè)余時間里,逛街成為他的減壓方式。大到電器、小到一個裝飾扣,他都喜歡,“因為它們的設計、色彩都會給我靈感?!蹦哧栒f,哪怕一個小小的包裝盒,他都會琢磨很久?!跋裣栴D酒店的外型,我就是從一個禮品盒受到啟發(fā)而設計的。我平時喜歡瀏覽一切對我有幫助的書,但我設計的時候從不看書,隨心所欲,我的切入點和別人不一樣,很快就能完成構思?!?br />
   倪陽認為,城市如果想要建一個好的建筑,并不是找一個好的建筑師就能完成的,“城市是有感情的,你善待它,它就善待你”。他表示,一個城市的建筑規(guī)劃應該有主從關系,像芭蕾舞,有領舞,有群舞,大家不能你跳你的,我跳我的,跟嘉年華似的,“建筑也是如此,可以在細節(jié)上有所變化,但城市的肌理和脈絡是一致的”。倪陽說,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風格,今年下半年會去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白隽诉@么長時間,也需要靜下來想一想,回顧走過的路,想想將來的路。我畢竟是國內培養(yǎng)出來的,也要學習借鑒別人的思路,反過來幫助自己?!?br />

成名代表作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1999年,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項目進行招標。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的指導下,倪陽參與設計的逸夫人文館順利建成后成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筑,被譽為探索新嶺南文化的代表作,榮獲了國家優(yōu)秀設計金獎等諸多獎項,他也因為對該作品的突出貢獻而聲名鵲起。

   倪陽說,人文館恰好是在華工一個特殊的位置上———從地理上講,在兩湖之間,綠樹成蔭,氣韻生動,是規(guī)劃中的校園景觀的中心位置;從文化傳統(tǒng)上講,這里是學校教學文脈的中軸線,也是歷史形成的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一個傳統(tǒng)的場所。為此,在設計中,他格外強調“穿行”的感覺。在他看來,“穿行”不但是建筑學上的一種理念,也是其個人的感覺與建筑相融合的一種體現(xiàn)。

   “穿行是我對原來華南理工大學東、西湖之間的建筑保留的美好的記憶?!遍L期生活在華工,倪陽對學校的人文氛圍、環(huán)境氣候十分熟悉,原來教工俱樂部的院落空間的感覺、學生食堂的人來人往的感覺、湖邊的樹木帶來的庭院深深的感覺,都在他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人文館是一座全新的建筑,但倪陽不希望這樣一座新的建筑會給教師和同學陌生的感覺,因此他們在設計中保留了不少這樣的記憶,“比如建筑是新的,但透過建筑看到的綠樹、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這種感覺還是熟悉的;比如場景伴隨穿行而切換,每個片斷都似曾相識又充滿新意?!?br />
   倪陽說,人文館的設計還大量運用了“水”這一元素:其閱覽室和展廳退讓成斜角的布局,就是為了延續(xù)湖岸線的走勢;建筑主入口退讓出十二米的水池,延伸東湖水的詩意。而更關鍵的還有在環(huán)境面前的勇于“退讓”:建筑南北兩側退讓出較多空白以減少道路和壓迫感,增加綠化;建筑的高度退讓為三層,建筑的實體退讓為透明體,建筑的直線退讓為曲線,建筑的封閉退讓為開敞,讓建筑在與環(huán)境的碰撞中沒有兩敗俱傷,而是相得益彰。

 

(責任編輯:張潤天)

作者:馮海波 祝和平     責任編輯:zhangrun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