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xué)

【晉中采風(fēng)】劍鈞:話說綿山

發(fā)布時間:2017-09-0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放大

縮小

  綿山在我心中聳立了許多年,不光為綿綿的群山,還為綿綿的歷史。而今,來到巍峨綿山,我心醉了:仿佛歲月的風(fēng)云,撫摸著陡崖峭壁;仿佛歷史的煙雨,淋浴著蒼翠峽谷。于是,我想到了介子推,想到了李世民,想到了賀知章,想到了華佗,也想到了呂洞濱……

  當(dāng)“‘晉商故里·家國晉中’作家行”的旅行轎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前行時,我遠遠看到那人間仙境般的龍脊嶺。它像一個盤在大山里的巨龍,既氣勢磅礴,又凝眸不語地橫亙于綿山北麓。也就在這道嶺,我不禁想到另外一條遠逝的人間蛟龍:一位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最終卻由于晉文公重耳思過并報恩心切,為逼其出山而燒山,終釀與母一同殉難的介子推。有史書載,介子推母子相抱死于焦柳之下。以“春秋五霸”之一著稱的晉文公聞之悲憤交加,追悔莫及,遂命厚葬其母子于綿山,修建祠堂,將環(huán)山之田作為祠田,又將綿山改為介山,將陽縣改為介休縣,以此示懷求念。至此,在介子推被焚的祭日,也就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天下禁煙火,只吃冷食,謂之“寒食節(jié)”。

  龍脊嶺有一尊介子推母子塑像,我走到銀色塑像前,但見母親端坐著,介子推佇立身旁,母子倆神態(tài)自若,目視遠方,仿佛一看就是兩千多年 ,這寒食節(jié)也隨之綿延了兩千多年。一個寒士之死,居然讓歷史平添了個節(jié)日,這讓那些活著前呼后擁,死后灰飛煙滅的帝王將相情何以堪?至于后人有關(guān)介休綿山、翼城綿山,以及萬榮孤山的真?zhèn)沃疇?,都不甚重要了,歷史人物的真實和歷史文化的傳承,這才是第一位的。介子推走了,卻猶如鳳凰涅槃,雖死猶生,他的氣節(jié),他的魂魄在龍脊嶺也挺起了龍的脊梁,

  游走在龍脊嶺,遠處傳出山泉叮咚的擊石之聲,猶如春秋的青銅編鐘奏響了歷史的弦樂 。我尋著水聲望去,只見清亮亮的泉水從山石中流出,我走了過去,掬起一捧泉水,送入口中,甜絲絲,美滋滋的。來到綿山,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講過這樣一個傳說,當(dāng)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綿山屯兵備戰(zhàn),適逢干旱,兵士飽受缺水之困。李世民寢食難安,夜半披衣甲,在龍脊嶺上徘徊。忽見天邊飛過雙龍,披著霞光般的鱗甲,照亮夜空。李世民驚愕地看到雙龍吐出圣水,宛若瀑布,流為神泉。從此,龍脊嶺的泉水清澈透明,清爽甘甜。后人說這是浸染了雙龍的精血始然。因附近有亭建于嶺上,故名龍脊亭,也算享了雙龍的甘霖了。

  歷史上,中華民族就是崇尚龍文化的民族,上至皇帝老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將龍奉為神圣。 綿山的龍脊嶺蜿蜒曲折,就像綿延的臥龍,峰峰相連猶如龍脊聳起,一直伸向大山深處。唐太宗自詡真龍?zhí)熳?,自然對龍脊嶺情有獨鐘,他曾在此興建唐營。起因是:隋朝大業(yè)十二年,太原留守李淵乘亂入關(guān)中,直取長安,滅隋朝,建唐朝,改年號為唐武德元年。唐朝時值初創(chuàng),僅統(tǒng)轄關(guān)中、漢東一帶,而周邊諸侯割據(jù),對新政權(quán)威脅甚大。武德二年,突厥所封定揚可汗劉武周率數(shù)萬大兵南侵并州治所晉陽(今太原),又聯(lián)合突厥軍隊,駐扎黃蛇嶺(今山西榆次北),兵鋒甚盛,先后攻陷榆次、平遙。危急關(guān)頭,秦王李世民請纓討伐,急行軍進兵,奪取了度索原上最后一道險關(guān)綿山。李世民督修了唐營營門,設(shè)三道防線。在此安營扎寨,排兵布陣,與宋金剛在山下的度索原,一連七場苦戰(zhàn),大敗宋金剛。在滅劉武周后,李世民再次依托綿山,經(jīng)沁源,逾太行,入河南,為李唐王朝統(tǒng)一大業(yè),也為后來發(fā)動“玄武門政變”筑牢了根基。是綿山的風(fēng),綿山的雨,目睹了這段歷史,也沐浴了日后盛唐的輝煌,這也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雖歷經(jīng)生死存亡之秋,卻總能浴火重生的真實寫照吧。

  我置身于龍脊嶺,但見濃云籠罩于深澗峭壁,古松蒼柏之中,蜿蜒而列的城墻上,遍插古代旌旗、八卦旗、五行旗、龍虎旗,甚是威風(fēng)。我舉目四望,古吊橋門、督戰(zhàn)臺、前、中、后軍帳,觀星臺、八卦寨門、瞭望臺盡收眼底,迎面猶如吹來一股大唐威武雄風(fēng)。 我沿石階而上,猶如騎著一頭飛龍傲游云端,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在九曲一線天的棲賢谷,只見兩峰相望,煙寺相依,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盛唐前期詩人賀知章。此公為人曠達不羈,自號“四明狂客”,有“清談風(fēng)流”之譽,晚年信奉道教,也與他兩度游覽道教名山有關(guān)。相傳他六十歲時登臨綿山,是與一位精通修道煉丹之術(shù)的道士同行。故綿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尚有賀知章“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shù)重”的題記。百余字中盛贊了綿山的奇險,也為他日后上疏唐玄宗請度為道士,求還鄉(xiāng)里,舍本鄉(xiāng)宅為觀埋下了伏筆。

  我繞到了綿山的東面,驚異地看到上百個巖洞位于山壁之上,其最大的巖洞竟建了個云峰寺。說起來此寺也與賀知章有關(guān)。我進了云峰寺才知曉,云峰寺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原名抱腹寺,只緣建在抱腹巖里。抱腹巖奇就奇在巖洞形如兩手抱腹,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世間奇觀,竟將云峰寺二百余間殿宇收入“腹”內(nèi),將兩千年歷史文明融于其間。抱腹巖有一個高七十多米絕壁,由壁頂垂下兩條鐵索,形成每條長六十米的攀崖棧道,稱之為鐵索嶺。遙想古人就是在萬丈深淵和摩天絕壁的險境下攀爬上山的。鐵索嶺的鐵索和下方云梯懸于唐代之前,是賀知章當(dāng)年登山的一道險徑。故后人命名為“賀知章登山道”。相傳他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五十米以上的“棋盤洞”附近,攀百米云梯到云峰寺下,沿漫長的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攀七十余米的鐵索登上鐵索嶺,然后一鼓作氣爬上海拔兩千多米的摩斯塔。這段險路幾乎都處于75度角的絕壁之間,形成綿山奇險的自然景觀,與豐厚的人文歷史相映成趣。我站在大羅宮前,望著依懸崖的建筑群落飛檐斗拱躍躍欲飛,望著懸崖上金黃琉璃頂?shù)臈5莉暄阉讫堄v起,望著背后褐色絕壁刺破青天凌空峭立,不禁有種心靈的震撼。從抱腹巖的胸懷,到鐵索嶺的古道,一奇一險都在昭示著一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傳承,一種充滿詩意的文化傳承,賀知章若九泉有知,也當(dāng)如李白夢游天姥所思所想,“熊咆龍吟殷巖泉”了。

  綿山最早的宗教建筑雖出自于佛家的云峰寺,但綿山最宏偉的宗教建筑卻是道教的大羅宮。我站在不同角度觀察這座高懸于崖壁之上的宏偉建筑,體味到大羅宮的建筑美和氣勢美。十三層一百一十米高的宮殿,群樓高聳,層樓迭閣,青墻金瓦,大柱盤龍,有道教殿堂六十余座,有神像六百余尊,難怪有“天下第一道觀”之譽。游走在寺廟道宮之間,我聯(lián)想到龍文化與佛教道教那種割不斷的聯(lián)系。兒時讀《西游記》連環(huán)畫,就沉迷于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屢次出現(xiàn)了“龍宮”“龍王”的故事。長大后,始知曉原來華夏的龍文化,還與佛教中的“龍宮”和“龍王”相互關(guān)聯(lián)。

  其實古老中國的龍崇拜,最初并不包含“龍王”崇拜。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龍王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引進的。佛經(jīng)中龍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蓮花經(jīng)》曰:“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敝腥A龍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也與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與儒家和道教學(xué)說極力宣揚龍的至高無上和頂禮膜拜密切相關(guān)。歷代皇帝都喜歡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印保瑢⑵浯蛟鞛辇埖幕?。佛教傳入中國之后,道教也將佛教的龍王學(xué)說加以改造,形成道學(xué)的龍王信仰,稱之為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后來,龍王又融入民間,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但凡有水之處,就有龍王。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水旱豐歉,都有求于龍王。我在綿山行走,也隨處可見這種龍文化的遺蹤。

作者:劍鈞     責(zé)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