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趙麗宏:眺望江海

發(fā)布時間:2017-09-08  來源:《民主》

放大

縮小

  南通離上海不遠,似乎就是一江之隔。少年時代去過一次南通,從上海十六鋪碼頭坐船,航行一夜,第二天早晨到南通。在霧色中乘坐自行車經(jīng)過市區(qū),沒看清城市的容顏,感覺那是個安靜沉穩(wěn)的小城。那還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去南通是陪外婆看望遭難的舅舅,來去匆匆。南通在我的記憶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南通人說話的聲音,和我的家鄉(xiāng)崇明島似乎同出一脈,入耳頗有親切之感。

  后來,對南通的了解逐漸增加。南通的歷史和文脈,南通在這一百多年來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貢獻,南通在這幾十年發(fā)生的巨變,讓人心馳神往。近幾年,曾多次到南通,領(lǐng)略了它的寬廣遼闊和絢爛多彩。在濠江乘船夜游,看兩岸流光溢彩的燈火,感覺如神話夢游。在啟東、在海門,追潮聽濤,感受到南通的江海情懷。

  遙望南通,漾動在內(nèi)心的,是一種親近感。

  為什么感覺親近?不僅是因為那渾厚純樸的鄉(xiāng)音,不僅因為記憶中對南通的好感,還因為我欽敬的幾個南通人。南通出現(xiàn)過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們對中國的貢獻,值得后人永遠銘記他們的名字。

  我的中學時代,是20世紀60年代,我是個酷愛讀書的文學青年。那時,家境清寒,囊中羞澀,沒有錢到新華書店買新書。積攢了一點零錢,就到上海福州路的上海舊書店里淘舊書,常?;ㄒ粌擅X,就能買到很好的文學書籍。讀初一那年,有一次上海舊書店里買到一本《西窗集》。這是一本歐美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集,翻譯者是卞之琳。這本薄薄的舊書,使我為之迷戀?!段鞔凹肥窃娙吮逯沼?0世紀30年代翻譯的一本書,1936年初版。此書的體例很獨特,書中選譯了一批西方作家的作品,而且大多是節(jié)譯而非全文。將一些沒有譯全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似乎是一種殘缺的組合。然而讀這本書時,卻沒有殘缺和不完整的感覺。書中的作品,大多寫于19世紀末或者20世紀初,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初的“現(xiàn)代主義”潮流中的晶瑩浪花,在20世紀20年代,這些作品曾是歐洲文學界的時髦讀物。時髦讀物未必能流傳于世,很多鼓噪一時的時髦讀物很快就被人們忘記。而《西窗集》中的文字,大多已成為世界讀者心目中的經(jīng)典,現(xiàn)在讀來依然魅力四射,這不得不使人佩服卞之琳先生的眼光和品味?!段鞔凹分?,有法國作家普羅斯特的長篇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的節(jié)選,是小說的開篇第一段。在這部煌煌巨著中,這一段文字是我最喜歡的。能將一個人在將睡未睡、將醒未醒時的思緒轉(zhuǎn)化為文字,能將似夢非夢的幻覺描繪得如此傳神,只有普羅斯特能做到。這樣的文字,應該讓詩人來翻譯。在《西窗集》之前,中國還沒有人將《追憶似水年華》翻譯成漢語,卞之琳先生是國內(nèi)第一個翻譯這部小說的人。此書的全譯本,在五十多年后才出現(xiàn)在中國。

  卞之琳先生說,當年他翻譯這本書,“只是為了練筆,為了遣懷,為了糊口,信手拈來”,是一種“漫不經(jīng)心,隨意摘拾的文學散步”,為了糊口,卞之琳先生大概并沒有夸張,當時的文學青年差不多都在為糊口而掙扎著。然而“為了糊口”而翻譯出如此美妙的一本書,真讓人感慨??梢韵胂?,卞之琳先生的閱讀范圍是何等博雜寬泛,否則,要想漫不經(jīng)心地“信手”拈出這么多精妙的文字,絕無可能。《西窗集》是我年輕時代最喜歡讀的書之一。今天,我的案頭還放著這本書。卞之琳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翻譯家,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獨樹一幟的詩人和學者。卞之琳先生是南通海門人。

  另一位讓我肅然起敬的南通人,是張謇。我訪問過張謇的故鄉(xiāng)常樂鎮(zhèn),參觀過張謇紀念館。這位前清狀元,是中國近代了不起的實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為近代中國的工業(yè)、教育、外交、城市建設(shè)作出卓越貢獻的先賢,是南通的驕傲。張謇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一生都在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理想化為實踐。他以自己的學識智慧和影響,在舊中國閉塞寂寥的土地上拓荒開道。張謇開辦的工廠、學校、醫(yī)院、養(yǎng)老院、育嬰堂、殘疾人撫養(yǎng)院,流浪者棲留所,在南通、在長三角一帶,星羅棋布。他所創(chuàng)導的事業(yè),很多都是全國首創(chuàng)。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師范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女子師范學校、第一所醫(yī)學院、第一所幼兒園、第一所中國人辦的聾啞學校。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想靠一己之力改變現(xiàn)狀,無異于做夢。然而張謇卻執(zhí)著地做著他美好的夢,并且讓人難以置信地將他的部分夢境變成了現(xiàn)實。

  在張謇紀念館里,可以通過很多舊照片窺見這位追夢者曲折坎坷的輝煌人生。他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張照片,讓我心靈受到震撼。1926年8月1日,83歲高齡的張謇冒著酷暑和工程師一起到長江保坍工程工地視察,張謇手持拐杖,站在高高的堤坡上,指揮修堤工人們施工。拍這張照片的23天后,張謇病逝。照片上張謇的人很小,只是大堤上一個小小的人影。但那個小小的人影卻在所有參觀者的心里放大,放大成一尊讓人敬仰、讓人感動的歷史雕像。

  胡適先生對張謇有這樣的評價:“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shù)新路,作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

  張謇的夢想,在今天的南通,今天的中國,正在變成現(xiàn)實。

  作者簡介:

  趙麗宏,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民進中央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作者:趙麗宏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