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的人生“針”法
匠心之“針”
“你注意到‘工匠精神’這個詞了嗎?”姚建萍問我。
她的提問并非空穴來風。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chǎn),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p>
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xiàn)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上。敏感的姚建萍注意到了這個“關鍵詞”。
精華在“針”端,咫尺匠心難。
“人們說姚建萍是‘針尖上的舞者’是十分恰當?shù)?。她用一根銀針,用一縷縷細細的彩色線,用極其有限的手段繪制出一幅幅富有人文精神和充滿感情的畫面,猶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藝術家在極其有限的空間里自由地向人們施展自己的舞姿。人們常說,戴著鐐銬跳舞才顯示出舞者的水平。姚建萍充分利用針、線和刺繡的可能去進行富有特色的藝術創(chuàng)造,她的作品不僅予人以視覺的美感,而且予人以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人們高度評價姚建萍的藝術成就,不僅是對她高超技藝的贊賞,更是對她創(chuàng)造性勞動和獻身精神的充分肯定與尊重。”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的一席話,正是姚建萍“匠心”的最好注解,這位奇女子的背后是超乎尋常的刻苦和勤奮,以及自身的敏學與聰慧。
2014年,姚建萍更是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之邀,開設中國刺繡專項研修班,為來自祖國各地的18名學員教授了一年的刺繡。
“這是清華美院開設的第一個刺繡專業(yè)的高研班,我的任務是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教授和培養(yǎng)中國新一代‘能繡懂畫’‘能畫懂繡’的雙向性刺繡專業(yè)人員,并將這些學員從‘匠’帶到‘師’的地位。”
1914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chuàng)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擔任所長兼教習。
1940年,楊守玉被(重慶)國立藝專聘為繪繡科主任和教授;1952年,她又應蘇州市政府的邀請,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刺繡學校(蘇州刺繡研究所前身)。
撫今追昔。今天的姚建萍,登臺授課傳學,成為名校特聘的教授,這對于一個曾經(jīng)平凡的鎮(zhèn)湖繡娘來說,是何等的榮耀。
鎮(zhèn)湖刺繡研究所二樓的工作平面,十幾名徒弟在繡繃前飛針走線,有條不紊,中規(guī)中矩,全然沒有理會我和她們“姚阿姨”的闖入。
“刺繡,是一種修行。心凝聚于針尖,人的呼吸均勻了,眼睛是越用越亮的。比如,繡人物的發(fā)際眼眉這些細微之處,一根絲線要分成128絲,你必須學會以線的1/128那么細的觀察力去體會對象,就像把1分鐘化成128份,時間都會為你靜止。”
說話間,姚建萍已經(jīng)坐在了一架無人的繡繃前。她輕輕地撩開上面的遮布,呦,好大一朵嬌艷的牡丹!
氣定。神閑。仿佛整個世界都突然安靜了下來。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不知為何,我的腦海中浮起《金剛經(jīng)》中的語句。
倘若這1/128細的絲線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姚建萍手中的針法便是那“其福勝彼”的布施。她賦予每一幅作品以生命的溫度、人生的厚度、時代的高度。
一針一線,化為永恒。
姚建萍在人生的下半場開始了自如的游走,她的傳奇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