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潛:我的這四十年
1978年
這一年,我八歲,小學二年級。家里新添了一臺黑白電視機。于是每天寫完作業(yè)后看電視的地點從單位會議室轉換到了自己家里。電視節(jié)目實在少,有印象的是一個外國片《加里森敢死隊》,不知道為什么沒有播完就不再播了,以致多年后還在糾結敢死隊的人到底有沒有死完呢。電視節(jié)目太少導致聽收音機的時間還多一些,父母很少有擔心孩子沉迷電視影響學習影響視力的時候。
認真上課認真寫作業(yè)的目的是為了每天幾分錢的零花錢。雖然學校到家的距離不長,放學回家的路程卻成了一天最快樂的時光?;位问幨庍呑哌呁?,守在爆米花攤旁邊,“轟”的一聲巨響后,花一分錢買上一份爆米花,一直吃到家門口?;蛘呋ㄒ环皱X買幾張“糯米紙”,到家時唇齒間還有糯米的清香。
老電影院隔壁的長江飯店樓下開了城里第一家冰激凌店。最喜歡陪父親去看電影,電影演什么其實不怎么感興趣,真正喜歡的是看完電影后可以吃一客冰激凌。母親很是反對,認為浪費錢。記得有一次父親又偷偷帶我去看電影,給母親留了一張紙條“我們看電影去了,你不要發(fā)火,‘火’已經生好”(那時燒的是蜂窩煤)然后看完吃完回家后母親還真沒發(fā)火。
1988年
這一年,十八歲。最興奮的莫過于終于可以掙脫父母束縛去遠方逍遙了,那一刻突然明白自己努力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奔向遠方。父親陪著我第一次去那么遠的遠方——坐一晚上的船到重慶,再坐一晚上的火車到成都,再坐一天一夜的火車到蘭州。父親安頓好我臨回去時在我的筆記本上并列寫了兩行字“漂洋過海,展翅高飛”“學成歸蜀,報效桑梓”。
學校每人每月只給4斤米飯票,其他都是粗糧,不愛吃面食的我倍感思家。然而打電話回家還得去郵電局的電話亭,于是家也不敢多想了。第一次看到了雪,經歷了界限分明的明媚四季,領略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綺麗風光,暗許心愿,今生一定要游遍祖國大好河山。
接觸到了計算機。機房是學校重要設置,進機房要過好幾道門,程序復雜。每周一次的上機課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既想用機器,又怕進機房,因為進機房必須拖鞋,那味道對人實在是一種考驗。
每過一段時間會收到大伯寄來的《中國日報》英文版,要求我集中精力學好英文,爭取研究生出國留學。遠在波士頓的兩個姐姐也寫信多加鼓勵。奈何胸無遠志的我完全沒將此事當真,心心念念的是畢業(yè)了趕緊回家,吃老媽做的可口飯菜。
這是改革開放的第10年,一些國外的流行元素進入了視野。電影,歌曲,明星。齊秦、譚詠麟、張學友、徐小鳳……在那個時候進入了腦海,喜歡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