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平:臘月
古人稱農(nóng)歷十月為“寒月”,十一月為“冬月”,十二月為“臘月”,統(tǒng)稱為“寒冬臘月”,“小寒”“大寒”節(jié)氣均在此月,屬于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昂E巷L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你看,湖海之濱冷風吹得泥土凍裂,枯桐葉飄落了,樹枝也折斷下來,滿目蕭瑟,一派凄冷的景象。
“臘”,古書上的解釋是:“臘者,獵也,因獵取獸以祭先祖?!?/p>
農(nóng)歷十二月之所以稱之為“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tǒng)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被稱為“獵祭”。
從古漢語上解釋,“臘”與“獵”屬于形近通假,于是,“獵祭”便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作臘月。此風俗起源于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
可能與“寒冬取獵”有關,后來許多戰(zhàn)爭都發(fā)生在“臘月”。唐代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詩歌,許多就寫了“臘月戰(zhàn)爭”。陳羽的《從軍行》寫了邊塞天山的從軍,“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避婈犅晞莺拼?,卻只見一片皚皚白雪。詩人寫從軍而不見軍,寫臘月之戰(zhàn)而不述戰(zhàn),實為高妙之筆。
杜甫寫戰(zhàn)爭,更是棋高一著。他的《閣夜》,寫的是一次大歷元年的四川軍閥混戰(zhàn)的場景。開首兩句:“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币鉃槎救兆右归L晝短,寒冬雪光明朗如晝,寫出戰(zhàn)爭的特定環(huán)境,“寒冬之夜”躍然紙上。接下去再寫戰(zhàn)爭場面:“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睂憽皯?zhàn)”而不用“戰(zhàn)”字,寫“臘”而只取“寒”意,實際寫的正是嚴酷的臘月之戰(zhàn)。
秦以后,把“臘月”中的“十二月初八日”定為“臘日”。相傳這一天又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在釋迦牟尼成道前,有信女向他獻過各種米熬成的粥。所以到這一天,佛教寺院都會誦經(jīng),并且用香谷和果實煮粥供佛,取名為“臘八粥”,以后演變成一種民間風俗,至今未變。一到十二月初八日,許多公益組織和個人也會熬制“臘八粥”,里面的食料則更為豐富,有紅棗、蓮子、赤豆、小米等食材,然后分送給市民享用。社區(qū)里,還會上門送到孤寡老人的家里。
這種“臘八”民俗,古時還是一個懷鄉(xiāng)思故的節(jié)日。晉代江偉《答賀蠟詩》有言:蠟節(jié)之會,廓焉獨處,晨風朝興,思我慈父。我心懷戀,運首延佇。因此,在臘日或前一日,還有擊鼓的習俗,稱為“臘鼓”,象征驅除瘟疫、保泰安民和喜迎新春。
農(nóng)業(yè)上還把臘冬期施的肥,叫“臘肥”。通常以“羊灰”及“河泥”為主,“臘肥”具有提高土溫、保暖防凍的作用。
“臘月”一到,充滿生機的春天就在眼前了。
(作者系民進海寧市基層委員會原主委,嘉興市、海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