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高數課的“小水桶”
我是一名教高職數學的老師。每次上課前,我都會提著一個藍色的小塑料桶去水房。桶里放著一塊洗得發(fā)白的擦黑板毛巾。這習慣,我已堅持了十幾年。
記得第一次站上講臺時,我像所有年輕教師一樣,精心準備了炫目的PPT。那些跳躍的公式、閃爍的動畫讓我頗為自得??僧攲W生困惑的眼神投向我時,我才驚覺:數學思維豈是幻燈片能承載的?它需要一步一步生長,像老農插秧,像工匠雕木,急不得,也亂不得。
從此,我重視板書教學。清晨的水房里,我接多半桶清水走向教室。水聲嘩嘩,常讓我想起兒時用白色瓷盆為老師打水的情形。那時,老師用沾水的抹布擦黑板,水珠順著黑板槽滴落在講臺上。數學思維的印記,隨著水珠的滴落深深刻在了學生心里。
我的小水桶很普通,拼多多上六元錢買的??伤休d的不僅是清水,更是一種教學態(tài)度。板書時,我習慣側身而立,讓學生看清每一筆的走向。計算一道微分題,證明一個中值定理,都像揭開一層層紗幔。學生跟著我的粉筆頭思考,他們的眼睛亮起來時,我知道思維的種子正在萌芽。
現代化教學手段日新月異,用激光筆在電子屏上畫三維圖形確實漂亮,但轉瞬即逝。數學不同,它需要沉淀。當我在黑板上推導矩陣方程公式時,會故意留下前面的步驟,讓學生隨時回望。這時,那塊濕毛巾就派上用場——輕輕一抹,就能讓黑板重現清爽,像退潮后的沙灘,等待新的足跡。
教育有時就像擦黑板。用干布硬擦,只會讓粉塵飛揚,模糊了視線;用恰到好處的水,才能既干凈又清爽。我的小水桶從來不打滿,七分就夠了——太滿會灑,太少不夠用。教書育人何嘗不是如此?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不能填得太滿,也不能放任自流。
期末最后一課,我照例擦凈黑板。轉身時,看見后排有個學生在拍照。她說:“老師,我想拍下這塊反光的黑板。每次看它亮晶晶的,就知道您又要開始講新知識了?!蹦且豢?,我忽然明白,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幸福,就藏在這些細微處——在粉筆灰飄落的弧度里,在濕毛巾擰出的水紋里,在學生突然開竅的眼神里。
如今,我的小水桶成了教研室的“文物”。有新老師好奇地問起,我就笑著說:“這可是咱們數學系的傳家寶。”確實,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愿意為一堂課準備一桶清水的耐心,或許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
?。ㄗ髡呦得襁M會員,作者單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