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一切安寧
沈從文先生到瀘溪時,正黃昏,聽見“小船上各處有人語聲、小孩吵鬧聲、炒菜落鍋聲、船主問訊聲”,并贊嘆道“我真感動,我們?nèi)粝胱x詩,除了到這里來別無再好地方了。這全是詩?!?/p>
我初到瀘溪是舊年冬月的黃昏,并未見這樣的塵世煙火,卻不妨礙它仍舊“全是詩”。
出發(fā)時太陽高懸于空,被朔風定格成了二維的平面圖,如同空畫了一個渾圓。車行一路向西,天色從灰白變?yōu)楹诮?。行車路上,重重疊疊的山似是不斷擁抱而來,又撒開懷抱放我們走向更深的所在。似乎就這樣走遍了天底下所有的山,在黃昏的盡頭,我們到瀘溪了。
車門打開的一瞬間,并沒有預(yù)料中襲人的冬月寒荒,空氣里一股水汽,倒像春夜,有神仙隱于其間呵護眾生。正是十六,金紅的大月亮下一江如練,還有山如黑浸浸的屏風一般,有影影綽綽的霧帶在前環(huán)繞,江邊的蘆葦同霧氣的灰白近似。瀘溪縣城在山的對面,那山兀兀地立著,做著小城的照壁,遮擋寒風,水就被攏在城與山之間,一齊照拂城中的人。在這樣的照拂里,日子都長一些吧。
那夜我的夢格外安寧。天上月亮的臉龐金紅瑩潤,山、河、城都在底下安靜地睡著,惟一重水氣浮著,瀼瀼的。
次日往江邊看時,對面的山果然是一面“照壁”,刀削斧般砍出一面山“墻”,當?shù)厝朔Q之為“畫壁”。大約遠古時的仙人們造瀘溪時,就依他們的審美,在一江之隔處再筑一“影壁”。這便一邊是城,一邊是壁,中間尚有一道與照壁一同護城的河。
我甚至懷疑,古代建筑的審美就是依這瀘溪的山壁而來。它與瀘溪隔著一條沅江,又同沅江邊的碼頭共同構(gòu)成了空間之間轉(zhuǎn)換的入口節(jié)點。照壁之外的是凡塵,照壁之內(nèi)是世外。俗世中人若想來瀘溪,須由它接引過來,再經(jīng)由沅水滌去俗塵方能入城。如果世間不平靜,山壁與沅水就都作了屏障,護瀘溪一城安寧。
對面是山壁,兩岸萑葦婆娑,一江水明澈可視,人們在這樣安寧的城中,自在地生活。被山水護持的瀘溪城,就這么長長久久地靜靜待著。瀘溪城又像一個容器,讓慣性滴落的雨水有了承載,讓它們只管跌墜便是,全不用擔心是否在跌落的途中就蒸發(fā)了,或者四下逸散不得歸止。
瀘溪人在城中過著慢慢細細的日子。清晨賣包子豆?jié){的小店隔熱簾底下鉆出來一股暖香,在寒天里冒著騰騰熱氣,人們拎了熱包子油條豆?jié){回家,搬兩把老藤椅,坐上去時,老藤椅咯吱咯吱互相調(diào)笑,亦或在街口的小飯館坐下,慢悠悠地嗦一碗粉,再去上班。下班回家晚飯用畢,再喝喝茶聊會兒天,吃幾個椪柑,至中夜茶喝得有些慌了,從櫥柜里扒拉出一壇子自釀的米酒和一包熟毛豆。燈下毛豆就小酒,也是一種篤然安穩(wěn)。
周末得閑時或許棹一小船溯流而上,櫓輕輕地搖,船也輕輕地晃,如仙槎徑去,無所依附。浮棹一直依巖壁而行,到了箱子巖就可以見著古代巢居者的遺跡了。巢居者的蹤跡自然已尋不見,唯有行船的水聲在巖壁上撞出來的回響都在講述老舊的煙火人事。
船再前行,浦市到了。沈從文的船到此處時,給他的三三寫了一封信,末尾一句是:“浦市已到,一切安寧?!?/p>
?。ㄗ髡呦得襁M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