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萬水千山世博情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1-11-30          作者:


倪陽

  倪陽,上海人,1988年畢業(yè)于華南理工大學設計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教授、研究員,全國注冊一級建筑師及高級工程師,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副總設計師,F(xiàn)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副總建筑師,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進廣東省委科技工委副主任,民進廣東省直華南理工大學總支副主任。

  他潛心建筑設計,獲得業(yè)界與社會大眾的一致認同。2011年,他被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授予勘察設計行業(yè)國家級榮譽——“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從1998年始,他共主持近50項自主設計工程項目,6項與外方合作的項目,項目設計達到了同期同類項目的國內先進水平,廣受好評,也獲獎無數(shù)。例如:被譽為探索新嶺南文化的代表作——華工大“逸夫人文館”獲得了2006年建設部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2006年度全國優(yōu)秀工程設計金質獎等諸多獎項;廣交會琶洲會展中心獲得了國家優(yōu)質工程銀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獲得了2009年度(建設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è)獎建筑工程一等獎、2009年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威海國際建筑設計大獎賽金獎等獎項。同時,上述三項工程在2009年也獲得了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1949-2009)。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在尊重原有一期建筑的同時,突出遺址主題,營造紀念性氛圍,強調了建筑的節(jié)奏感,新館凝重、恢宏、大氣。作為展示日本侵略者屠殺南京人民的鐵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南京人民悼念遇難同胞的場所,紀念館擴建完成后半年內參觀人數(shù)超過300萬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影響。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副總設計師,在設計中國館時,面對要通過一個具象的造型來表現(xiàn)中國地大物博、悠久歷史文化的難題,他和團隊從中國文化意象、文物器皿、建筑等元素中挖掘、提煉,抽象出“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形成了以“東方之冠、世界舞臺、天下糧倉、富庶百姓、傳承開創(chuàng)、鼎盛中華”為理念的設計方案,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在中國館建造過程中,他堅持駐場設計,很好地配合了施工需要,被評為世博優(yōu)秀工作者,并獲得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到過中國館參觀的人,無不被其雄渾有力的氣勢所震撼。中國館建筑設計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成功展示,為他迎來了作為設計師的最高榮耀,也由此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迅速認知和高度認同。倪陽反復強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建筑,建筑承載著文化的功能,任何一個經典建筑的價值都是遠遠超出其使用意義的,而是一種文化乃至歷史的載體!睙o論是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中,還是在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時,他都力求使建筑體現(xiàn)出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表現(xiàn)社會的豐富性和層次性。此外,他還主持了珠江新城西塔、珠江新城B2-10超高層寫字樓、保利琶洲國際展覽中心、希爾頓酒店、天倫總部辦公樓、萬菱匯廣場等多個項目的設計,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他在建筑設計研究領域的學術造詣頗深。多年來在《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和《時代建筑》等核心期刊上發(fā)表了《環(huán)境、人文、建筑——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建筑設計》《大型公共建筑消防探討——廣州國際會議展覽建筑消防設計簡述》《天倫總部辦公樓設計散記》《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建筑設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chuàng)作構思》《突出遺址主題,營造紀念場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體會》等一系列學術論文,并擔任了《上海世博會建筑》《東方之冠——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副主編。他還在全國第三版《建筑設計資料集》中擔任了二個分項的主編工作。

  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個人設計事業(y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廣東省青年建筑師隊伍的建設。2006年底,他與幾位同仁發(fā)起了“首屆南中國中青年建筑師作品展”(BBU)獲得了成功,得到包括港澳在內的廣泛關注,開創(chuàng)了廣東建筑界的先河,為推動南方中青年建筑師的交流,提高以及推動南中國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2010年在廣東建設廳支持下,他又主持了廣東經濟適用房“70、80、90”的建筑設計競賽,為推動本省的青年建筑師隊伍建設做出了貢獻。

  他熱心會務,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承擔了民進廣東省委科技工委副主任的職責。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他從專業(yè)人士的角度出發(fā),出點子、想對策,盡其所能地參加各類調研活動,深入考察,積極反映社情民意,為民進廣東省委的參政議政工作出謀劃策,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獻計出力。

  他不遺余力,服務社會。他積極參與民進中央、民進廣東省委、民進華工總支組織的各項社會服務活動和獻愛心活動。2011年,他還聯(lián)系組織了民進廣東省直華工總支對湛江市遂溪縣黃略鎮(zhèn)冷水村貧困學生開展的“捐資助學”活動。這次捐資助學活動華工總支共資助11個貧困學生,認助5年,每年11000元(平均1000元/人·年),為當?shù)氐呢毨W生教育和成長貢獻一份力量,盡一份責任。

  他為人謙虛、低調,把所參與的優(yōu)秀設計都歸功于集體的智慧,并不斷進行新的研究與探索。

[人物檔案]

  倪陽,男,48歲,民進會員,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副總設計師。

[相關鏈接]

點擊倪陽

最年輕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2011年5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了第七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名單,倪陽成為最年輕的入選者之一。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是勘察設計行業(yè)國家級榮譽稱號,每兩年評選一次,名額一般不超過20名。

  面對這一重量級的榮譽,倪陽依舊未改往日的淡定與從容,“本次入選是對我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會對我今后的工作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但如果要獲得國際上更多的認同,我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由畫畫走出的建筑之路

  倪陽小時候,一次很偶然的機會,父親發(fā)現(xiàn)了他對繪畫的熱情。從此,父親便開始注意對他這方面的培養(yǎng)。隨著成長,倪陽在繪畫上的天賦也逐漸顯現(xiàn),曾多次在畫展和比賽中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

  而在談到童年是否就與建筑產生過淵源時,倪陽回憶稱,“小時候我確實對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比較著迷,不知不覺中,就對起重機吊裝桁架、砌磚等工作產生了一股想要參與的沖動。”倪陽的六叔早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他把倪陽在繪畫和思維靈活性上所具備的一些特質都看在眼中,由此建議倪陽同樣報考建筑系。就這樣,倪陽在高考后,走進了久負盛名的建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隨后又進入了華工院學習和工作,一切顯得順理成章。

  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以及在工作中磨練出的韌性和成熟,倪陽在他所謂自己的“前半生的建筑生涯”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近些年經常設計的會展項目、超高層建筑及博物館等,都有著很深的心得體會。

“總有些人會幫到我!”——倪陽笑稱運氣好

  回憶在華工求學、工作的這些年,倪陽談到,沿著“本科——碩士——工作”這條主線看下來,每個過程似乎貴人不斷——“其實我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沒有什么設想,但每到人生的關鍵節(jié)點處,都會有人給予我一些建設性的幫助或者提供一些難得的機會!

  “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徘徊在讀研和回京工作這兩個選擇之間,而那一年剛好華工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那時,老一輩的工程院士、建筑大師,也是我的導師——佘畯南、莫伯治先生與華工聯(lián)合招生,激起了我的讀研欲望。研究生畢業(yè)時,我也在去留問題上產生了猶豫,不過最終還是在當時的陳開慶院長和現(xiàn)在的何鏡堂院長的建議下再次選擇了留下。”

需要沉淀,期待重新出發(fā)

  在獲得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這一榮譽后,倪陽赴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對此,倪陽解釋說:“一方面,之前我已經從事了二十多年的設計工作,但由于時間關系,我的很多設計理念、思路以及各方面的積累都還有待于一個梳理過程,這是我希望在出國這段時間可以做一下的工作;另一方面,除了在國內獲得的成績和認同以外,我更想得到國際上的認同,而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需要了解外面,也讓外面了解自己,我需要最真實的聲音!

  倪陽將近期的工作定性為“沉淀”和“提升”。在如此年輕的年紀就獲得這般肯定的時候,倪陽并未決定一味的埋頭前進,而是選擇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冷靜、理智的重新審視自己,對過往二十多年的建筑設計生涯進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和沉淀,相信這反而會是一種升華,而且一定會為他今后的再次出發(fā)做下最好的鋪墊。

(責任編輯:夏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