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莼:治學嚴謹,堅持真理,敢于直言
個人簡介:
楊東莼(1900—1979),男,湖南醴陵人。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教授、學者,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從事傳播馬列主義的工作。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過早期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解放后,首任廣西大學校長,歷任華中師范學院院長、國務(wù)院副秘書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四、五屆人大常委委員,三、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53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第四屆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第五屆中央副主席。
他勤奮寫作,譯著有《費爾巴哈論》、《古代社會》、《狄慈根哲學著作選》,著作有《中國學術(shù)史講話》、《中國文化史大綱》、《高中中國史教科書》、《何物自由主義》等,還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新聞作品。他治學嚴謹,堅持真理,敢于直言,具有中國史學家傳統(tǒng)的史德和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
個人事跡:
楊東莼(1900-1979),原名豈匏,號人杞,湖南醴陵人。1919年求學于北京大學。1921年參加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3年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失敗后去了日本。1930年回國后,曾任中山大學教授、廣西地方建設(shè)干部學校校長,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教授、香港達德學院代理院長、香港《大公報》顧問。建國后,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廣西大學校長,華中師范學院院長,國務(wù)院副秘書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館長,政協(xié)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秘書長、副主席。 1932年10月至1934年5月任廣西師專首任校長。楊東莼在廣西師專任職期間,聘請了國內(nèi)一批著名學者來校任教,學校辦得很有特色,成為當時國統(tǒng)區(qū)一所民主的進步的學校。1950年2月,學校再次并入廣西大學,始稱師范學院,后稱文教學院。1950年3月,楊東莼到位于桂林將軍橋的廣西大學本部就職,擔任廣西大學校長,至1953年夏。
首任校長。1932年創(chuàng)辦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培養(yǎng)新政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邀請什么人物擔當首任校長之職,這個問題擺在了時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李任仁的面前。正當李任仁心中無底之時,白崇禧的作戰(zhàn)室主任參謀劉斐,有一天突然跑來向他推薦楊東莼做校長。劉斐對李任仁說:“楊東莼是北京大學高才生,又留學日本,是大學問家,做師專校長完全夠格。” 李任仁曾是白崇禧的小學老師,比白崇禧年長6歲,兩人過從甚密。他也知道劉斐與白崇禧關(guān)系非同一般,劉斐的岳父是小有名氣的老中醫(yī),曾經(jīng)救過白崇禧一命,白崇禧便把劉斐帶在身邊悉心栽培以報救命之恩。劉斐提供的人選楊東莼是個小有名氣的進步學者,又是經(jīng)過白崇禧首肯或授意而提出的,李任仁自然完全同意這個提議。楊東莼與劉斐皆為湖南醴陵人,年紀相仿,是“幼同里,長同?!钡暮糜?,但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楊東莼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后,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1923年在長沙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走上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之路。劉斐則在白崇禧的培養(yǎng)下成為桂系的青年軍官。 1927年,革命形勢急轉(zhuǎn)直下,不能在長沙立足的楊東莼在友人資助下于12月東渡日本留學。恰巧此時劉斐也在日本,他是被白崇禧保送至此學軍事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東莼與劉斐在東京街頭巧遇。兩個多年未見的同窗好友,做夢也沒想到能在異國重逢,格外驚喜。劉斐學成后回到廣西,繼續(xù)留在白崇禧身邊工作。心頭牽掛的一件事就是把楊東莼推薦給白崇禧,但苦于未遇到合適的機會。
1932年初,李宗仁、白崇禧決定設(shè)立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校址選在桂林南郊雁山腳下的西林公園(今雁山園)。到秋季入學時,籌備主任唐現(xiàn)之已把學?;I建了起來。請誰來擔任校長?劉斐終于找到了這個適合楊東莼大展身手的好職位。劉斐思維敏捷,雄辯滔滔,決斷后的事很難采納他人的意見,但他對楊東莼卻是虛心求教,即便意見相左也能接納。這不僅僅是因為舊日友情,還因為與楊東莼在日本相遇后,劉斐眼見著這位昔日北大才子逐漸成長為英姿勃發(fā)的青年學者——抵日后楊東莼翻譯、著述多有成就,他翻譯的恩格斯《費爾巴哈論》出版后在中國學術(shù)文化界廣受好評;他撰寫的《本國文化史大綱》由上海北新書局1931年出版后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