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紀念馬敘倫130周年

馬敘倫:我在六十歲以前(三)

發(fā)布時間:2015-04-15  來源:

放大

縮小

  那時(前清光緒二十八年),上海是維新派集中的地方,維新派是和平改革派,戊戌黨人里“碩果僅存”的張元濟先生就在這里,隱然是個龍頭。革命黨呢,露面的只有章炳麟先生。

  蔣觀云先生是維新派,《選報》不過選取各報里國內(nèi)外的重要消息,加一篇論說批評批評政治,形式還是線裝書。

  我?guī)椭Y先生編輯《選報》,不久,資方的趙祖德先生(他的別字和我相同,都叫彝初。見面,我稱他彝初先生,他叫我彝初兄。后來我改為夷初。)想再辦一個刊物,和我商量,就出了一份《新世界學(xué)報》,編輯寫文的是我的老師(陳黻宸先生)和同學(xué)(湯、杜),不免要帶點革命思想給讀者了,但是真也‘微乎其微”,因為刊物雖辦在上海的外國租界,但卻要公開行銷到內(nèi)地去,自然不能“暢所欲言”了。

  這時,正是清朝的政治日見腐敗,英、德、俄、法、日本等帝國主義在中國“為所欲為”的時候。因為庚子以后,清朝的帝、后和“權(quán)貴”都怕他們,正是“唯命是聽”了。

  但是,知識分子對政治改革的要求,日見加強,革命思想,灌輸?shù)街R青年,也象油在水面擴充不止,因為革命黨在日本出版的鼓吹革命的刊物,在上海固然容易看到,內(nèi)地也秘密輸入的了。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革命行動,常常給人們不斷地刺激。庚子年,唐才常弟兄在漢口起事被殺(唐先生弟兄死后,他的家屬住在上海虹口什么路的隆慶里,他的大兒子唐蟒〔圭良)年紀比我小幾歲,我們很要好,一天。他約我和杜士珍同到他家,拜見了他的七十歲的祖父,這位老先生要哭不哭,一種說不出的悲慘樣子,摸著圭良的頭(那時圭良活象一個寺院里的小沙彌)托我們替他照管照管,聲音低得幾乎聽不出(原來,圭良還有九十歲的曾祖母在上頭,唐先生弟兄的死信還瞞著她呢)。)也給大家很大的沖動。在上海的維新派或革命派,除了文字工作以外,遇有外交上的事件發(fā)生,又是一個工作的機會,因為在上海租界上,我們還可以昌言無忌。那時,清朝雖則也有象胡適考據(jù)過的“校事”,卻還不懂希特勒、墨索里尼的那一套,差了蔡鈞做上海道,叫他來偵探革命黨,結(jié)果,《蘇報》的案子,還碰了一鼻子灰。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