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紀念馬敘倫130周年

為“三·一八”寫

發(fā)布時間:2015-04-16  來源:《馬敘倫政論文選》

放大

縮小

  “三一八”的第二日,段祺瑞下令通緝李煜瀛(李石曾)先生等四人,聽說他還預備通緝十幾個人,都是革命運動的先鋒,(后聞區(qū)區(qū)也榮忝在內(nèi),但是當時我不知道。)全國嘩然了,他便縮住手。但是他自己知道干不下去,關外王也要和他來分庭抗禮了,所以他不久也步了徐世昌的后塵,來了不辭而別。

  當段祺瑞到北京的時候,攝政內(nèi)閣的黃郛以次各員都是穿著大禮服,佩著勛章在前門外東車站領導青年學生和群眾,擠滿了車站內(nèi)外歡迎他,因為曉得和孫先生領導的革命是連系的。段氏從汽車里看得好生滿意,不斷地點頭(筆者親見的)。但是為什么后來凄凄涼涼的一掛專車,別了北京,沒有一個給他話別的群眾。這是蔑棄信譽,只圖利己,離開群眾必然的下場。但是段氏不失為一個聰明人。

  北京有一度回光反照的現(xiàn)象,段祺瑞既下了政治舞臺,關外王和吳秀才(吳佩孚),卻結(jié)合得密切,居仁堂行著桃園結(jié)拜的大禮,山盟海誓,無非聯(lián)了一條反革命的陣線。關外王是殺人不眨限的。那時國際和國內(nèi)都注意到國民黨容共會赤化中國的問題,所以東郊民巷也保護不到國事犯,革命青年潮水似的溜之大吉,因此革命力量集中到廣州了。這兩位巨頭雖則彼斟此酌融洽得了不得,但是魂已越竅了,剩下來的軀殼,終究要腐爛而消滅的。果然不到一年,國民黨革命軍已三路進兵,到達了上海。此后不消說如風卷殘云地肅清了全國反革命的勢力,所以我們看得“三一八”是消滅北京政治重心的前鋒,也是中華民國短短歷史上,劃時代的象征。

  “三一八”的結(jié)果是國民革命的成功。但是這個成果,好象好看而不中吃。這二十年來政治上的演變,是否完成了“三一八”的使命?滿嘴不離的革命革命,似乎是吃革命飯的口頭禪語?,F(xiàn)在大家對于掌握政權的國民黨的行動,認為是逆水行舟,對于國民黨,政府的設施,認為開倒車。但是我們要曉得,國民黨是革命的領導者,“三一八”的領導者,現(xiàn)在還存著不少,他們是不是神經(jīng)被麻醉了,不能起回憶的作用?或者他們已認現(xiàn)狀為滿足了。

  革命的目的不能否認的沒有貫徹,不能貫徹的因素并非外在的,已經(jīng)大家公認了。只是國民黨自身的腐敗,自己走了被革命的路。距離“三一八”二十年的今日,我們國家依然被人家支配著,我們老百姓依然沒得飯吃,辜負了劉和珍等十七人的犧牲。我們不要把他們的犧牲,認為是他們的義務;他們是代我們盡了許多義務,我們不能跟了他們的血跡上去,是我們的惰性;或是我們不了解我們自己的義務。二十年來我們受的苦痛,就是我們應該受的懲罰。我們應該從這次“三一八”起,認清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大家努力完成“三一八”的使命,方才使他們的犧牲為有意義。如果徒然紀念“三一八”,他們?nèi)缍兄?,恐怕只有嘆息和怨恨。

  1946.3.18.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