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龐麗娟:學前教育投入結構和性質要優(yōu)化

發(fā)布時間:2017-03-06  來源:中國教育報

放大

縮小

  當前,學前教育資源明顯增長,“入園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但學前教育的“入園貴”問題、園所的有效運行、教師的工資待遇保障等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委員、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龐麗娟建議,國家在未來三年行動計劃中,應對財政性經費投入的結構與性質加以優(yōu)化。

  對此,龐麗娟建議:一是在投入方向上,要由強調新建園轉向保障已建園的正常運轉與開張招生。

  二是在投入結構與性質上,要適當降低中央及各級政府用于新建園的比例,而要更注重投入、支持普惠性幼兒園,包括公辦園、公辦性質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的建設發(fā)展上。惟“普惠”與“質量”,而不惟身份,這是又好又快地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的最有效的辦法。

  三是在投入結構上,要大力度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緊研究出臺硬招、實招,切實保障與提高教師待遇,特別是進一步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薪酬與社會保障待遇等,真正補上各地尤其是鄉(xiāng)村學前教師隊伍的嚴重“卡脖子”短板。

  應加緊出臺國家層面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指導要求各地因地制宜,但不得低于此基本標準;建立穩(wěn)定的對中西部、對老少邊窮地區(qū)的的傾斜支持政策和對貧困弱勢群體的基本免費學前教育保障制度。

作者:趙秀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