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蘇丹:開闊的視野 豐富的人生

發(fā)布時間:2017-06-20  來源:

放大

縮小

  與蘇丹相識20 余年,亦師亦友,經(jīng)歷從老師到同事,從治學樣板到院級領導等多個階段。再加上他是我加入民進的介紹人,且是同一個民進基層組織的會員,讓我有更多機會從不同的維度去了解他,認識他。我眼中的蘇丹,是一個立體的人,多面的人。他對藝術和設計抱有無盡的情懷,對自己的專業(yè)付出艱辛的努力,對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極大的擔當和責任,對民進組織衷心熱愛,對民進的工作更是滿懷激情、盡心盡力。

  治學三“術”

  作為知名的設計師、設計評論家,蘇丹的治學方式自成體系,且方式獨特。想來,可以分成三個層面。

  1.偷?閑

  現(xiàn)在的大學教師,時間是最難自己掌控的東西。復雜的管理機制之下,老師的身份并非外界想象的、如象牙塔中的精神游歷者那般單純。授課、科研、寫作、會議、家事、瑣事等,每天面對繁雜的事務,純粹的治學時間經(jīng)常難以保障,許多老師疲于奔命。蘇丹身在這種體制之中,能舉重若輕,成績斐然,自有其獨到之處。有道是:枕上、馬上、廁上,會偷時間,是蘇丹老師的本事。我們經(jīng)常在一起出游或開會,偶爾,盯著他的眼神看,能感覺到其在游離,似乎若有所思,嘴角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此時他的思考可能已經(jīng)超越了話題的深度。看蘇丹的許多隨筆文字,多數(shù)完成于飛機或火車上。學生也經(jīng)常要收集他隨手畫的一些“廢紙”,那可能是一個設計方案,或是某個文章的草稿?!伴e”在當下社會是很奢侈的詞。如何閑?也是蘇丹的治學技巧。不管是旅游、飯局,還是在郊區(qū)的工作室“放空”,他總能從別人不注意的細碎事物中找到可以思考的問題。讓“閑”變得有意義,所謂“一葉知秋”,“管中窺豹”,對于蘇丹來講,駕輕就熟。時間在蘇丹這兒被放大了,十幾年間,數(shù)十萬字的寫作,數(shù)十次的策展,數(shù)十個項目,這位“閑”人,分身有術,事半功倍。

  2.借?構

  現(xiàn)代設計的研究和實踐,已經(jīng)不是閉門造車的年代。邊界開放,交叉滲透是大趨勢。反觀環(huán)境藝術設計行業(yè),很多人并不太在意行業(yè)發(fā)展的問題,眼前的項目似乎更誘人,有些層面甚至還有畫地為牢的嫌疑。蘇丹很早就看到本行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缺乏系統(tǒng)清晰的理論體系建設。職業(yè)設計師忙于應對市場需求,無暇思考行業(yè)發(fā)展的未來。肩負思考職責的院校也被市場需求裹挾而過于重視服務實踐的技能培養(yǎng),行業(yè)的潛在動力不足了。如何擺脫困境?蘇丹老師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借”與“構”。

  建筑學出身的他深知室內(nèi)設計與建筑設計的淵源關系,也清楚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借鑒建筑學的宏觀思維素養(yǎng),思考當代藝術與設計的關聯(lián),以人文和批判精神審視環(huán)境藝術設計,提倡設計的環(huán)境意識,并以此構建環(huán)境的審美價值。

  此環(huán)境不是物質性的,而是超越物質和形態(tài)的精神家園。他試圖在人類發(fā)展的高度定義空間環(huán)境的屬性。這條路是飽受質疑的,許多業(yè)內(nèi)人士不理解蘇丹在想什么。因為,他的野心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設計思考的范疇,形態(tài)、材料、功能、技術不過是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軀干,依附在建筑設計方法體系上的“整形術”罷了。建立空間的靈魂是設計最為迫切的。從當代藝術、人文、社會發(fā)展的多角度借鑒理論營養(yǎng),是建立空間價值評價和判斷的基礎。

  3.開?合

  有時候,我們會搞錯一些關系,比如,“設計改變生活”。此話并不準確,其實,設計改變不了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改變了設計。改變生活的能量是人類的不斷思考和批判。失去思辨能力才是最可怕的,缺乏思考的設計不過是虛假生活的偽裝。不斷鞭策自己在更開闊的領域里思考,是蘇丹老師近些年進步的基礎。早早跳出“設計”的誘惑,從藝術批判和人文精神的角度俯視設計,使得蘇丹超越設計師的稱謂,更像一個文化的行者。不論是討論藝術事件,還是課堂教學,亦或是從事設計,他都是在試圖解決人如何進步的問題。他上設計課,經(jīng)常用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案例指導設計思考,用社會學的視角引導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再以人文精神的高低評價學生的設計成果。他做設計實踐,經(jīng)常會給出一個非常規(guī)的思路,給業(yè)主上一堂醍醐灌頂?shù)念^腦風暴課。他從事藝術策展,也總是另辟蹊徑,挖掘有思考的藝術家,幾年后,這些藝術家基本都蜚聲國際。

  以一個超越職業(yè)和技能的高度審視設計,使蘇丹在設計、藝術、教育領域成績卓越。得益于他“不正經(jīng)”的工作方式,他思考的空間很“開”,使不拘一格的靈光不斷閃現(xiàn)。同時,也給人留下“不務正業(yè)”的口舌。對此,他不以為然,樂在其中。因為,他從中真正體會到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快樂。其實,在多種領域的邊緣奔跑的蘇丹始終沒有離開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本體,他的幾本著作《意見與建議》《工藝美術下的蛋》《迷途知返——中國環(huán)藝發(fā)展史掠影》,都是在思考這個專業(yè)的問題,并試圖提出解決的思路。

  黨派情懷

  蘇丹2008年1月加入民進,同年12月,我經(jīng)他介紹也成為民進的一員。之后的7年多時間里,我見證了他在黨派事務中的才干和付出。

  1. 引賢納士

  藝術家給人的感覺往往是自由、個性、桀驁不馴,在政治選擇上亦是如此。而蘇丹能夠毅然決然地加入民進,是對民進政治綱領、奮斗目標、文化價值的一種極大的認同。作為一名民進會員,蘇丹處處以身作則,尤其在會員發(fā)展方面,更是身體力行,成績斐然。在2008年至2015年8年多的時間里,他先后介紹26人加入民進,為民進的會員發(fā)展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于民進清華大學委員會來說,蘇丹的加入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清華民進在美術學院發(fā)展的第一人,也是之后其他9名美院會員的介紹人。2013年9月,清華民進美術學院支部成立,委員會的會員發(fā)展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可以說,沒有蘇丹老師就沒有清華民進美院支部。如今的美院支部,10名會員中,有2名教授,8名副教授,1名院級負責人,2名系級負責人,平均年齡47歲,會員各個業(yè)務精干,成績突出,有活力,有熱情,一度成為清華民進對外宣傳的典范。一位又一位優(yōu)秀藝術家愿意追隨蘇丹老師的腳步加入民進,除了對民進的向往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對蘇丹老師的敬重與信任。

  2. 藝術先鋒

  蘇丹自入會以來,憑借自己在藝術領域的資源優(yōu)勢,為清華民進這個以理工科專業(yè)教師為主的基層組織提供了更多了解藝術、接觸藝術的機會,為委員會打開了一扇繽紛多彩的藝術之門,使得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會員之間產(chǎn)生了更多的思想碰撞,進行了更多的智慧交流,這也成為清華民進愈發(fā)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原因。

  2009年5月10日和2014年10月26日,蘇丹老師兩次邀請會員到其位于懷柔沙峪口橋梓藝術公社的工作室參觀,并帶領大家參觀了被評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藝術家”——劉亞明的工作室。會員們第一次欣賞到長16米,高2.8米,由160多個人物組成的史詩性巨型畫作。2012年12月1日,蘇丹邀請會員參觀798藝術區(qū)以及他策劃的環(huán)藝文獻展,讓廣大會員對“環(huán)藝”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與了解。在蘇丹的感召下,其他美院會員組織的一些藝術活動更是不勝枚舉,魏二強的雕塑講座、聶躍華的畫展、李天元的作品欣賞、環(huán)鐵藝術區(qū)的交流與參觀等等。可以說,委員會的每一次藝術活動更像是科學與藝術的對話。

  3.率先垂范

  蘇丹自從加入民進以來,組織師生承擔了大量清華民進的設計工作。2009年初,為委員會設計了《清華民進》會刊的封面,并從第6期開始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委員會的會標、《翰逸清華》的封面、捐贈的銅牌、捐贈證書、贈送交流單位的禮品等等,一切與設計有關的工作,都由他負責,交給美院的老師完成。每年年會,蘇丹還自覺承擔起溝通、協(xié)調年會場地的重任。正是他的努力,才保證了委員會2012-2014年連續(xù)三年的年會能在美術學院舉行。委員會舉辦了兩屆善品拍賣會,每一次拍賣,蘇丹老師都積極舉牌應價,今年更是一舉拍下了三件物品,總金額也是會員之最,其奉獻之心令人感動。

  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成員的政治責任,蘇丹作為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民進北京市市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積極通過各級政治協(xié)商會議、多黨派座談會、撰寫信息或提案等方式建言獻策,反映自己熟悉的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自2013年5月31日至今的兩年多時間里,蘇丹帶領文化藝術委員會在參政議政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報送信息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信息的質量也逐年提高,多次受到民進北京市委的大力表彰。

  如今的蘇丹身兼數(shù)職,按說已經(jīng)忙碌不堪。但他能夠舉重若輕,從容應對,可見他的生活是豐滿的,與當今社會許多扁平化的專業(yè)人不同,他是立體的、多面的、社會的人。他還在各種領域穿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思考人生的起點已不是“設計”,不是所謂專業(yè),而是觸動人深層神經(jīng)的東西,是一種能推動社會和文化進步的力量。而在民進組織里,經(jīng)他推薦的人才也正在為組織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他的努力和付出正在成倍的放大!

 ?。ㄗ髡呦得襁M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系副教授)

作者:崔笑聲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