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  >  解讀

發(fā)展人民民主的歷史性貢獻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

發(fā)布時間:2016-06-30  來源:經濟日報

放大

縮小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民主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歷史的進程表明,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人民民主的追求。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推翻了人壓迫人的舊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在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人民民主;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運用于中國實際,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確立了以人民民主為內容的基本政治制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人民民主實踐,使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經濟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盡管我國的人民民主發(fā)展也有過曲折,目前人民民主無論是制度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與既定的目標存在差距,但是,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形成了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根本不同的政治模式,人民民主取得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進步。

  1.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意識在中國人民中空前廣泛的普及和深入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長期受封建專制思想壓迫,民主意識十分淡漠。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對廣大勞動人民在精神上文化上的控制和壓迫,進一步扼殺了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是中國共產黨開展了空前廣泛的民眾動員和民主教育,從大革命時期的“從前是牛馬,如今要做人”,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戰(zhàn)時期的“抗日救亡”、“反對奴化”,再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耕者有其田”“保衛(wèi)勝利果實”“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等教育,使反壓迫、求解放、要自由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新中國的建立,不僅使中國人民獲得了人身的自由和解放,而且獲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好人民的勤務員成為社會新風尚;國家主席和淘糞工人只是工作崗位不同,沒有地位高下之分的新型人際關系;平等、公平意識和社會正義觀念廣泛普及,使民主意識深入人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大力開展民主法治教育,使以人為本、公平正義、民主平等、個人自由、人權保障以及財產權、隱私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意識廣泛普及,并成為人們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在當代中國,民主觀念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任何力量想要取消或改變已經大大地提高了的中國人民的民主意識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新中國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2.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得到了有力可靠的政治保障

  盡管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從袁世凱到各個軍閥無不是封建專制制度的維護者。國民黨取得全國政權后,并沒有實現它所標榜的資產階級民主,而是大搞封建法西斯獨裁統(tǒng)治和特務政治。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人民的民主權利必須有可靠的政治保障。不推翻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不建立人民的政權,就不可能實現人民民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使千百年來處于社會底層的工農大眾,在政治上翻了身,真正成為自己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而保障了人民民主制度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在當代中國,堅持人民民主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且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tǒng)一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否則,廣大人民群眾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可言。

  3.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在中國社會具有了堅實鞏固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同經濟基礎相適應。馬克思指出:“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還指出: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的“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人民民主作為反映最廣大人民意愿的新型民主,必須建立在適應這一新型民主的經濟基礎上。近代以來,中國的經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控制了中國經濟的命脈,封建地主經濟統(tǒng)治著廣大農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受到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嚴重制約。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是專制獨裁政治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廣大人民政治上沒有地位、人身上沒有保障的重要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沉重打擊,建立起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為人民民主的實現和發(fā)展準備了重要前提。建立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人民民主,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它不受資本的操縱,不是少數人的民主,而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在當代中國,人們的富裕程度雖然存在差別,但這并沒有成為人們平等地行使民主權利的障礙,這是因為中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任何人都不允許用金錢來左右、干涉人們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4.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政治原則轉變?yōu)閲业幕局贫?/strong>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和逐步完善了體現人民民主原則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在國體上,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既在人民內部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又依法對極少數敵人實行最有效的專政,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性質。在政體上,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是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在政黨制度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把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有機結合起來。在國家體制和民族關系上,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保證少數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務,實現了各民族政治上完全平等。在基層民主上,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立起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yè)職工代表大會等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保證人民群眾自主管理基層公共事務。這一系列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既體現了人民民主的真實性,又體現了人民民主的有效性,實現了民主的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使人民民主有了可靠制度保障。

  5.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充分實現

  民主作為人類長期追求的一種政治理想,其本意是要求實行多數人的統(tǒng)治。而要真正實現多數人的統(tǒng)治,僅僅有政治上的權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實現人民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上的平等或民主。中國共產黨始終追求廣泛全面的人民民主,在長期奮斗中,不僅領導人民努力爭取政治權利,而且努力實現和發(fā)展人民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民主權利。鄧小平同志強調,要逐步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惫と穗A級和勞動群眾只有在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實現權利,其政治上的民主權利才有堅實的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經濟管理中的民主化和社會生活中的民主化逐步得到落實,人民依法享有各種政治權利和基本自由,人民對國家事務、經濟事務的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權更加廣泛,人民享有的工作權、休息權、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權利得到越來越有效的保障,從而使人民民主權利逐步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

  ?6.中國共產黨使人民民主在國家管理和社會管理中發(fā)揮著有效的作用

  人民民主不僅要體現為國家的政治制度,而且要體現為科學的政治運行模式。中國共產黨把人民民主原則運用于國家和社會管理之中,實現了民主與集中的有機統(tǒng)一。國家權力的運行采用民主機制,在制定法律和做出決策的過程中,都要經過廣泛討論,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階層人士的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的呼聲和意愿。同時,國家權力的行使又貫徹集中的要求,國家一切權力集中于人民代表機關,人民通過這個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在這種運行機制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tǒng)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雖然分工不同、職責不同,但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相互掣肘是根本不同的。民主集中制體現和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機構的權力由人民賦予、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同時,在國家權力的運用上又實行有效的集中,以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有利于發(fā)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辦成事的政治優(yōu)勢。由此既體現了人民權力的至上性,又保證了人民權力的統(tǒng)一性。從實踐來看,無論是應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還是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權力運行的協調高效,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

  實現和發(fā)展人民民主,這是20世紀前期,面對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當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繁榮強大、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莊嚴承諾。這表明,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將隨著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向前邁進。

作者:張磊     責任編輯: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