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宜學圣人訓
發(fā)布時間:2022-02-24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不知不覺間,在孔子故里曲阜學習、教學、研究,至今已有四十年時間,所接觸、學習、思考的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謂“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切磋琢磨的是孔孟之道,繞梁不去的是圣人之教。
孔子儒學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成就了許許多多人的大人君子格局。心有大格局,才能望得見前路坦蕩,亦深知總有歧路。有人說得好,要成就或提升人的格局,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需要閱人無數(shù)、高人指路。
在與一位老友的攀談間,他希望我?guī)退鸩菁矣栆杂柤医套?。我思慮再三,斟酌成稿之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話都不離古圣先哲的教誨。古圣先賢教人成人成德,恐怕哪一家都離不開。我拿著初稿征求夫人的意見,她讀后脫口而出:書籍千萬種,最愛圣人訓。
聯(lián)想己身,倘若不是年輕時來曲阜讀書,不知還會不會一生與孔子儒學與傳統(tǒng)文化結緣,會不會一生學習研究“圣人訓”?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對于孔子儒學,人們還存在太多的認識迷茫。意外的是,當我選擇大學志愿時,家父聽說我報考的院校有“曲阜師范學院”,隨口說了一句“這個學校好”。
父親是能識文斷字的普通農民。他雖然沒有高深的文化,對子女也沒有刻意教化,但他經常說的一些老話,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圣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積善人家慶有余”……也是因為父親深諳傳統(tǒng)智慧,并在為人處世中恪守古訓,因而在鄰里享有威望。村里開會討論問題,常有人提議他先談談;人家家里有了爭執(zhí),經常被請去“主持公道”。
中華經典是“高人”的“大書”。世間著述,有道德,有技藝。道德說做人,技藝說做事。德與藝何者為先?不言而喻,中國人都會選擇“先做人,后做事”。強調做人,不是輕視做事,而是為了更好地做事。不少人沒讀懂古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深刻,還以為是“輕視技藝”“看不起職業(yè)教育”,大誤!千萬別小看了傳統(tǒng)智慧,否則就可能是自己理解的偏頗或錯誤。沒讀經典之前讀其他書,讀多了也抓不住根本。王蒙先生談讀書,希望人們能夠有一些有深度的、認真的閱讀,最好讀那些條理性、理想性、概括性強的書,甚至讀一點費勁的書,讀一點還不太習慣的書,而中國經典就值得一生品讀。人一生讀書有限,先讀哪些書,必讀什么書,必須弄明白。
圣人之教,不就是成德之教嗎?關于道德,人人都要面對,人人必須面對。通俗而言,“道”就是“信什么”,“德”就是“怎么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無非就是讓人有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從而指示和引領具體的行為。
清人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規(guī)》,開篇就說“弟子規(guī),圣人訓”。弟子規(guī),是為人弟、為人子者要遵循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的精神來自《論語》中的“子曰”。人生最緊要的在于立志,所以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什么志,成什么人;立大志,成大人。志,就是心的方向。要提升力量,先確定方向。方向對了,走得慢點沒關系;方向錯了,跑得越快越糟糕。為了“提撕子孫”,傳統(tǒng)中國很多家族定族規(guī)、立家訓,都是期待子女更優(yōu)秀,以弘揚家風,傳承家業(yè)。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方向問題。教育子女,首先得成人,然后成為有格局的人。學孔子儒學與傳統(tǒng)文化而得其精髓,就應重立志、尊禮依仁、執(zhí)中而行。信念讓人們看見遠方,明禮讓人們闊步走向遠方,守仁而誠敬則讓人成功到達遠方。
?。ㄗ髡呦等珖f(xié)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
作者:楊朝明 責任編輯:劉曉斯